close

山西之旅之一:山西博物院、五台山佛教聖地

沿途參觀菩薩頂、顯通寺、塔院寺、萬佛閣

 

春節假期,如果在台灣島內出遊,總是到處人山人海、擠得水洩不通的,所以出國旅遊似乎是一個較佳的選擇。這幾年我們都前往大陸旅遊,除了能夠避開春節團費大漲的亂象外,也可以暢快的遊玩中國各大風景名勝。因為中國人非常重視春節,春節前夕都趕著回家過年,這時候前往各個觀光景點,遊客寥寥無幾,不怕擁擠;而且,大陸的空氣品質也因工廠春節停工而變好了,只要是晴天,天空蔚藍,相片拍起來也特別好看。

 

2/121天:山西博物院

今年冬季大陸氣候偏暖,我們這次山西八日遊又遇到當地天氣轉晴,相當幸運,加上行程都集中在晉中和晉北,不必整天拉車趕路,因此得以悠閒自在的一路遊玩。此行,山西博物院原本是最後一天的行程,但因為博物院每週一、除夕和大年初一休館,所以就改到第一天來參觀了。

山西不僅曾是唐堯、虞舜和夏禹的帝都所在,也是春秋時期晉國和戰國時期趙國的根據地,魏晉南北朝時代(西元398年)北魏拓跋珪建都於平城(今大同市),因此歷史非常悠久。所謂一千年歷史看北京,三千年歷史看西安,五千年歷史則是看山西,這裡遍地都是文化瑰寶,而且古蹟比較沒有受到戰爭和文革的破壞,很多真品得以保存下來。

目前的山西博物院是2005年新建完成,位於太原市汾河西岸,造型如斗似鼎,象徵富足祥和,是中國國家一級博物館,館藏40多萬件。其文物陳列以「晉魂」為主題,這是因為山西境內發掘出許多春秋戰國時期的陵墓陪葬文物,相當具有代表性。

IMG_4233   

 

鳥樽:西周晉候墓出土,距今3000年,是山西博物院的鎮館之寶,也是該館的標誌。鳳首象尾,構思巧妙,造型優美,是當時宗廟祭祀的禮器。

IMG_4185   

 

雁魚銅燈:約2000年前西漢時期的工藝品,點油燈時產生的油煙,可經由魚嘴和雁頸而收集到雁腹之中,避免室內空氣污濁,而且旋轉手把即可調節油燈亮度和方向,整個設計充滿巧思,在在顯示古代中國人的智慧和工藝水平。

IMG_4203   

 

佛風遺韻展示了自魏晉南北朝至明清時期1500餘年間,佛教藝術在中國的發展歷程。

IMG_4208   

 

晚上去逛逛太原鬧區柳巷附近的食品街,夜市口賣的糖葫蘆味道不錯,山楂一串4元人民幣,草莓一串8元。另外,還有一種當地著名的小吃─灌腸,其實是完全由蕎麥做成的涼粉,灌腸清淡無味,主要是靠淋上的醬汁調味,個人認為並不好吃,但一碗才5元,有機會試試也無妨。

IMG_4236   

 

 

2/13第二天:五台山佛教聖地

中國有四大佛教聖地,也是四大菩薩的道場,分別為觀世音菩薩的普陀山、文殊菩薩的五台山、普賢菩薩的峨眉山,以及地藏菩薩的九華山。 

五台山其實是因為這裡有五座平頂的山頭而得名,並沒有一座山叫五台山的,其中以北台葉斗峰最高,海拔3061公尺。虔誠的佛教徒據說是要花幾天的工夫,分別登上五座山頂,朝拜五尊不同的文殊菩薩像。 

太原市到五台山現在已有高速公路直達,約需3.5小時,相當便捷。中午抵達後先用素齋,但坦白說,此地素齋口味仍有待改進。餐後,遊覽車直接開上靈鷲山菩薩頂後方的停車場,然後再沿著中心線一路走下來,依序參觀菩薩頂、顯通寺、塔院寺和萬佛閣(即五爺廟),輕鬆舒適,算是標準的遊客行程。

 

從菩薩頂遠眺五台山市區的台懷鎮,附近幾乎都是平頂的山頭。

 IMG_4247   

 

我們是從菩薩頂後門進入參觀,因此過了大乘門,就先來到大文殊殿,此殿位於大雄寶殿的後方。菩薩頂始建於北魏時代,名為大文殊院,唐宋時期改名為真容院,明朝又改回大文殊寺。清朝的政策是以宗教信仰來籠絡蒙、藏等少數民族,便將此處改為喇嘛廟並成為皇家寺廟,康熙、乾隆和嘉慶皇帝均曾駕臨朝拜,留下不少石碑刻文。

IMG_4261   

 

菩薩頂就位於靈鷲山頂上,昔日寺名又叫真容院,即文殊道場的意思,因此大雄寶殿前的對聯就寫著:靈鷲鷲靈靈鷲靈,真容容真真容真」,有點禪味,又像是在繞口令。

IMG_4278   

 

菩薩頂山門上有康熙御題「靈峰勝境」牌坊,可俯瞰五台山的秀麗風光。山門前方108階天梯象徵人世間108種煩惱,據說走完這階梯就可以摒除這些煩惱,了無罣礙。

 IMG_4281   

  

接下來就是參觀顯通寺,這座古寺約創建於西元69年(東漢明帝期間),僅比洛陽白馬寺稍晚,號稱中國第二古寺」,原名大孚靈鷲寺,引用佛陀講經於靈鷲山之典故。明太祖朱元璋予以重修並賜名大顯通寺,是五台山地區最古老也是占地最大的寺廟。

當地人說,顯通寺有四大怪:鐘樓建在外,山門斜著開,經閣前後蓋,殿殿文殊在。

我們先來到顯通寺的鐘樓,真的就位於山門之外,門上寫著震悟大千」。鐘樓內有一口鑄於明朝萬曆48年的銅鐘,叫幽冥鐘,重達九千九百九十九斤半,僅差半斤就一萬斤了,是為了避萬歲爺的忌諱,鐘上鑄有一萬多字楷書的佛經。 

IMG_4300   

 

穿過鐘樓,再經過一道門,終於來到顯通寺的山門。這門不是開在寺廟的中軸線上,而是在東南側邊,走進去是在第一進觀音殿和第二進大文殊殿的中庭。原本,顯通寺山門也是開在正前面的,但後來明朝皇帝下令前方土地切割給塔院寺,這才另開山門。

IMG_4305   

 

顯通寺的和尚們正好在頌經做法事,陸續從觀音殿中走出來,觀音殿中也有不少佛教經典。

IMG_4316   

 

大文殊殿,殿內供奉七尊文殊菩薩像,正中央是大智文殊,其後方是甘露文殊,前面五尊分別是西台獅子文殊、南台智慧文殊、中台孺者文殊、北台無垢文殊及東台聰明文殊。

IMG_4315   

 

中軸線上的第三進,就是顯通寺的大雄寶殿,重頂飛檐,肅穆堂皇,共有108根木柱支撐。每逢佛教界盛大法事活動,五台山各寺僧侶都會聚集於此。

IMG_4318   

 

第四進為無量殿,又稱無樑殿,全部是磚石結構,殿內沒有一根樑柱,是中國磚石建築藝術的傑作。從外面看是七間兩層樓房,殿內卻是三間穹窿頂磚窯,殿中央供奉釋迦牟尼的報身佛盧舍那佛

IMG_4321   

 

第五進千缽文殊殿內供奉的大智千缽文殊菩薩銅像,造型奇特,菩薩頸部連疊五顆頭,胸前有六隻手,最上方兩隻手捧著金缽,缽內坐著釋迦牟尼佛。銅像背後向四周伸出一千隻手,每隻手都捧著金缽,缽內各坐一尊釋迦牟尼佛,所以這尊銅像又被稱為千臂千缽千釋迦文殊像,是明代佛像藝術的傑作

IMG_4340   

 

第六進是銅殿,建於明神宗萬曆33年間,距今410年。當時妙峰禪師發下宏願,募資完成三座銅殿,分別立在四川峨眉山、浙江普陀山(後因故改置江蘇寶華山)和山西五台山。其中,就以顯通寺內這座最為精雕細琢,殿內供奉智慧文殊菩薩坐獅銅像,牆上小佛像高達一萬尊,乃是佛教歷史珍品。

IMG_4326   

 

從顯通寺最後方,也就是第七進的藏經閣,欣賞金碧輝煌、美輪美奐的明代銅殿。

 IMG_4332   

  

塔院寺的大白塔是五台山象徵性的地標,佛教界傳說,由釋迦牟尼佛舍利子所作成的佛舍利塔,有19座送到中國境內,五台山也得到一座,當時稱為慈壽塔,而且是早在顯通寺興建之前,就已立足於五台山上。但目前高75.3公尺、周圍83.3公尺的規模,則是在元朝大德6年(西元1302年)由尼泊爾匠師阿權尼哥設計建造,並將原來較小的慈壽塔包覆在大白塔內,塔基為正方形,塔身則像一圓形藻瓶,不僅造型優美,也是古代建築工藝的精品。

IMG_4357   

 

塔院寺原為顯通寺內的塔院,明成祖永樂5年(西元1407年)下令重修大白塔時,也一併將塔院從顯通寺中分割出來,另行設立了塔院寺。大白塔是中國古代高層建築的一大奇蹟,經過了地震和雷電的襲擊而歷久不衰,確實是相當罕見的特例。佛教徒來此朝拜,通常會繞行大白塔下方,並一邊唸經一邊轉動法輪(經筒),以成就功德。

IMG_4391  

 

塔院寺的主殿是大慈延壽寶殿,有別於一般寺廟的大雄寶殿。這是因為明神宗萬曆皇帝的生母孝定皇太后篤信佛教,並經常出錢修建各大寺廟,被當時百姓尊稱為九蓮菩薩」。大慈指的就是孝定皇太后,改這個殿名有替她祝壽的意義。

IMG_4356   

 

接著來到五台山此行的最後一站,也是最下方的萬佛閣,不過由於裡頭供奉的龍王第五子非常靈驗,有求必應,因而反以五爺廟」之名享譽海內外。 民間傳說,五台山地區原本酷熱難耐,百姓不堪其苦,文殊菩薩便巧妙的從海底龍宮借來清涼石,從此五台山蛻變為清涼勝境。但海龍王五個兒子卻要討回清涼石,因而大鬧五台山,並削去周圍五座山的山頂,法力無邊的文殊菩薩最終還是降服了這五位小龍王,之後第五個小龍王因專責播雲布雨,以確保五台山地區風調雨順,五穀豐收,所以最受百姓的尊崇。

原本佛寺是不供奉龍王的,但當地百姓相信文殊菩薩已化身為龍王五子,加上一般香客不識佛法、只求靈驗的心理,因此五爺廟反而成為五台山地區香火最鼎盛的寺廟。如果有留意到廣濟龍王菩薩殿前的排隊欄杆,就可推估進香旺季時人潮有多麼擁擠了

 

IMG_4368   

 

 傳說五爺曾經顯靈找戲班子來演戲,因此清朝時期信徒便在龍王殿的對面修建了一座戲樓,每年農曆六月五爺廟作法事,也是戲班輪番演戲給五爺欣賞的最高潮。

IMG_4371  

  

五爺廟前方是一大片平地,可以一覽五台山最經典的風光。我們由後方最高處的菩薩頂開始,一路步行下山,順道參觀了顯通寺、塔院寺和萬佛閣,然後在此留影紀念,也完成了今天五台山佛教聖地的觀光行程。

 IMG_4380   

 

arrow
arrow

    泰來社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