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澳門.天主教古教堂巡禮

除了賭博,澳門旅遊也可以非常有文化

 

說起澳門,多數人腦海中就會浮現紙醉金迷的賭場印象,其實這裡也是歐洲天主教對東亞宣教的根據地,隨處都有三、四百年歷史的天主教教堂和遺跡,所以澳門可說是一個非常矛盾的地方,天堂和地獄竟然在此共存共榮,形成強烈對比。 

早年耶穌會傳教士飄洋過海到東亞宣教,第一站就是澳門,先在此地學習亞洲國家語言,學成之後再分赴各國傳教,使得澳門逐漸成為歐亞天主教的交流中心。 

此外,葡萄牙15世紀即躍居海上強權,大海航行的葡國海員在澳門一下船,不是追求聲色犬馬的享樂,就是需要尋求宗教慰藉,祈求聖母保佑海上平安,因而形成今日澳門的獨特風貌。

雖然我不是天主教徒,但對歷史人文一直很感興趣,在得知澳門居然是16世紀耶穌會傳教士對東亞宣教的根據地之後,於2014/01/21帶著一家老小前往澳門做了三天的遊覽,目的就是參觀已列為世界文化遺產的各大教堂。以下,就簡單介紹這些頗具歷史文化意義的澳門天主教堂:

 

玫瑰聖母教堂:位於板樟堂前地,也就是在澳門市中心議事亭前地的後方。由聖多明我會(道明會)創建於1587年,是該會在中國的第一所教堂。玫瑰聖母教堂外觀富麗堂皇,其巴洛克建築風格的祭壇更是典雅精緻。早年用木板搭建,華人稱為板樟廟,又因教堂供奉玫瑰聖母,也俗稱玫瑰堂

 IMG_1813  

IMG_1824  

IMG_1816  

 

每年513日前,玫瑰堂會先舉行9天的禮敬,13日當天下午開始盛大的聖像出巡活動,一直遊行到主教山的海崖聖母小堂,而隊伍後方會有三名作牧童打扮的小孩,以紀念當年花地瑪聖母顯靈的奇蹟。

IMG_1819  

IMG_1820  

IMG_1821  

IMG_1823  

IMG_1825  

 

 

聖物寶庫:就位在玫瑰聖母教堂旁邊,早年整修玫瑰堂時,在古舊櫥櫃中意外發現許多歷史久遠的聖像、祭衣和禮儀用品,這些珍貴聖物如今都陳列在聖物寶庫內。 

目前聖物寶庫共珍藏了近300件宗教藝術品,其中值得注意的是,名為聖奧斯丁的油畫更有著三百多年歷史;另外,澳門最古老的兩座銅製大鐘,就在聖物寶庫頂樓的盡頭。不過,館內光線較差,加上很多古物都有保護罩隔離,所以拍攝照片並不容易。

IMG_1858  

IMG_1861   

IMG_1859  

IMG_1860  

 

 

主教座堂:位於大堂前地1號,大約建於1576年以前。1874年的甲戌風災,大堂上方原有的兩個拱頂被颱風摧毀,此後未及修復,便一直維持平頂式的設計。其整體建築風格屬於更精簡的新古典主義,主祭壇設計簡單,緃深長遠,背後僅以彩色玻璃窗作為裝飾。祭壇下面埋有1617世紀的主教和聖徒遺骨,為大堂帶來無上的榮光。

IMG_1833   

IMG_1831  

 

 

大三巴牌坊:是天主之母教堂(即聖保祿教堂)正面前壁的遺址,三巴」是聖保祿(Sao Paulo)的廣東話諧音,有別於另一座俗稱「三巴仔」的聖若瑟修院聖堂。

聖保祿教堂附屬於聖保祿學院。該學院於1594 年成立,1762年結束,是遠東地區第一所西式大學。1835年一場大火燒毀了聖保祿學院及其附屬的教堂,僅剩下教堂的正面前壁、地基及教堂前的石階。由於教堂前壁形似中國傳統牌坊,因此澳門人將它稱為大三巴牌坊。這座中西調和的教堂前壁,也是全世界天主教堂建築中獨一無二的。

IMG_1842  

IMG_1848   

大三巴牌坊共有五層,最上面第一層三角山花,以銅鑄的展翅鴿子象徵聖神;第二層是耶穌像;第三層是聖母像,兩側分別寫著念死者無為罪鬼是誘人為惡」等中文字樣;第四層則是以耶穌會四位聖人的銅像為主;而最下層除了大門上方MATER DEI(天主之母)外,兩側邊門上方則刻有IHS的耶穌會符號。

IMG_1845  

  

 

聖安多尼教堂:位於花王堂前地,約建於1560年,是澳門三大古教堂之一(另兩座為聖老楞佐教堂和望德聖母教堂)。澳門早期的教堂大多經歷烈火洗禮,聖安多尼堂也不例外,1874922日造成澳門5,000人死亡的甲戌風災,當時教堂被雷電擊中起火,但火光卻引領海上災民上岸避難,因此教堂每年這一天都會舉辦天災節」的紀念活動。

IMG_1850   

IMG_1851  

 

另外,該教堂主保聖安多尼原本是以幫助信眾協尋失物著稱,但人們更希望他能幫忙尋找伴侶,因而成為婚姻主保,很多澳門人和葡萄牙人便選擇在此舉行婚禮,教堂內外經常一大片花海,所以華人又稱之為花王堂

IMG_1854  

IMG_1852  

IMG_1853  

 

 

主教山小堂(海崖聖母小堂):於1622年建於西望洋山頂炮台旁,殿堂簡樸,是當地葡萄牙駐軍的精神寄託。1892年附近古堡拆除後,聖母堂得以擴大,但建築風格依然樸素簡約,鐘樓則高聳入雲,指向天際。聖母堂前築有石柱,上置大理石雕刻而成的聖母像,聖母容貌慈祥,雙手合十,面向大海

IMG_1937    

IMG_1942  

IMG_1933

 

主教山小堂下方還有一路德聖母岩洞,循左右石階而下,均可達洞前。拱形的洞內岩石嶙峋,右上角立有聖母像,重現古時法國路德城聖母顯靈的情景。洞內中央設置祭壇,原可供信徒跪拜懺悔,但目前已用柵欄圍起。

IMG_1944  

IMG_1945  

IMG_1946  

 

 

聖老楞佐教堂:位於風順堂街,創建於16世紀中葉,是澳門三大古教堂之一,目前的規模形成於1846年。華人稱之為風順堂,有祈求風調雨順之意,是航海人員的精神庇護所。由於教堂所在地是早年的高尚級住宅區,因此教堂外觀是屬於葡萄牙南歐風格,顯得美侖美奐。聖老楞佐是古羅馬教會七位執事之一,掌管教會財產,並負責救濟窮人的工作。

IMG_1950  

IMG_1966  

IMG_1955  

IMG_1957  

IMG_1958  

IMG_1951  

  IMG_1961

IMG_1962  

   

 

聖若瑟修院:位於三巴仔橫街,是在1728年由耶穌會修士創辦,培養了許多中國和東南亞各地的教會人才,被老一輩的澳門人稱為澳門天主教的少林寺。修院本身不對外開放,但毗連的聖若瑟修院聖堂可以入內參觀。聖堂於1758年落成,澳門人稱為三巴仔,也就是小三巴的意思,建築風格頗具有巴洛克特色。

IMG_1989  

IMG_1970  

IMG_1984  

IMG_1983  

IMG_1978  

IMG_1977    

IMG_1979  

 

原本收藏在路環島教堂的聖方濟.沙勿略(San Francisco Javier)臂骨,目前已移到該聖堂內,供信徒瞻仰。沙勿略是西班牙籍,也是耶穌會創始人之一,首先將天主教信仰傳播到麻六甲和日本等地,被教會奉為「歷史上最偉大的傳教士」,因而成為傳教士主保。沙勿略生前一直未能如願進入中國傳教,1552年因瘧疾病逝於廣東台山上川島。

IMG_1985  

 

 

聖奧斯定教堂:位於崗頂前地2號,是西班牙奧斯定會修士於1591年創建。教堂最初的建築非常簡陋,教士們便用棕櫚葉覆蓋屋頂來遮擋風雨,因此每當大風吹來,棕櫚葉便隨風飛揚,當地華人遠遠望去,覺得這情景像龍鬚豎起,就把該教堂稱作龍鬚廟

IMG_2002  

IMG_2005  

IMG_2017  

 

每年天主教四旬期的第一個周末,供奉在該教堂祭壇後方的耶穌受難像,就會被搬出來遊行到主教座堂,第二天再遊行回來,是澳門重要的宗教盛事之一。

IMG_2012  

IMG_2015  

 

 

望德聖母堂(聖拉匝祿堂):位於聖母堂前地11號,是澳門最早的一間華人教堂,也是澳門三大古教堂之一。由於昔日在望德聖母堂後方曾設有痳瘋病院,因此當地人也將該教堂稱作瘋堂 

15761月,羅馬教皇額我略十三世宣佈將澳門升為天主教教區,望德堂便成為澳門第一座主教座堂,後來又認為主教座堂不宜設於痳瘋院附近,遂另建大堂作主教座堂。不過,每逢澳門新任主教就職,依慣例仍須先到望德堂領取法杖,以行使其權責,使得望德聖母堂地位崇高。目前的望德堂,為1885年重建時所奠定之規模。

IMG_2066  

IMG_2070  

  IMG_2072

 

 

聖母雪地殿教堂:是東望洋山上最古老的建築,就在東望洋燈塔旁,建於1622年。聖堂建築保留17世紀葡國修院的特色,以白色為主,菊黃色線條作修飾,內部天花板呈拱形。

 聖堂初建當時,正值荷蘭人入侵澳門,據說聖母曾步出小教堂,張開斗篷以抵擋荷軍的槍炮,護衛葡萄牙守軍。目前的教堂則修建於1637年,供奉雪地聖母和守護航海人的聖若翰洗者(施洗者約翰)。

IMG_2109  

IMG_2111  

IMG_2114  

 

 

嘉模聖母堂:位於氹仔嘉模前地,建於1885年,曾於1985年重修,是氹仔唯一的天主教堂。教堂樓高三層,最高層為鐘樓,外牆是米黃色,具有簡樸的新古典風格。由於我們抵達時已經傍晚,超過教堂開放時間,因此只能在外面拍照留念了。

IMG_2036   

其實,路環等地區的天主教堂也頗具特色,但這次受限時間因素而無法一一參觀,不過,這或許可作為下次再來澳門的藉口。

 

總之,澳門教堂除了一般莊嚴肅穆的美,又多了一種南歐風格的瑰麗色彩,整個澳門也彷彿是一座偌大的天主教堂博物館,天主教的歷史文化俯拾皆是。因此,儘管澳門地方不大,但如果稱她是東亞天主教的聖地,絕對當之無愧。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泰來社 的頭像
    泰來社

    高大大的雪泥鴻爪

    泰來社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